11月12日,玉溪市人民醫院手術室內,在麻醉醫師精準麻醉下,骨外二科醫生采用仿生雙動全髖關節為一名80歲高齡患者進行髖關節置換手術。手術中測試穩定,術后次日順利扶助行器下床行走,徹底告別了以往這類情況需要的長期臥床。

患者家住玉溪市紅塔區,今年80歲,因在家中跌倒致傷左側髖部,導致左側股骨頸骨折。患者既往合并“小腦萎縮”5年,肌力不良,行走不穩,走路“雙足拖地、小碎步”。入院后,骨外二科主任陸景華高度重視,組織醫生進行評估,并和患者家屬進行了詳細溝通,最后決定采用仿生雙動全髖關節為患者實施髖關節置換手術。

手術前X片顯示左側股骨頸骨折

手術中假體順利植入

手術后X片顯示假體位置好

術后第一天患者就下床扶助行器
對于老年人,跌倒發生了股骨頸骨折,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,盡早恢復下床站立和行走活動,療效顯著,早期和中遠期效果肯定,醫療界骨科醫生們形成了共識,也得到了患者和家人的認可。
但當一個老年人既往不幸患腦出血、或者腦梗死后偏癱,或者“小腦萎縮”行走不穩,又不幸跌倒導致股骨頸骨折,幾乎就是一個噩耗:手術固定則骨折不愈合和股骨頭壞死發生率高,人工關節置換,手術后髖關節容易脫位。一直以來,髖部肌力不良,就是人工髖關節置換的手術禁忌之一,一旦發生股骨頸骨折,往往只能選擇臥床或者坐輪椅,形成“殘上加殘”。
仿生雙動全髖關節,就是專門針對解決這些肌力不良患者的疾病而設計的,有著脫位率“零”風險特點。國際上最早由法國著名骨科專家Gilles Bousquet教授與著名生物醫學工程專家Andre’ Rambert教授共同發明。近年來,民族品牌也打造了仿生雙動全髖節,經過幾年的臨床應用,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效果。
玉溪市人民醫院骨外二科長期常規開展人工髖膝關節置換手術治療,對于偏癱肌力不良、小腦萎縮行走不穩、較重的帕金森病行走不穩的患者,患病后又跌倒導致股骨頸骨折,采用仿生雙動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技術,徹底解決了以往不能實現的問題,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。到目前為止,已經成功為多位患者進行仿生雙動全髖關節置換手術,手術效果滿意,切實給這些患者帶來了福音。
每年秋冬季是老年患者髖部骨折入住院的高發季節,玉溪市人民醫院骨外二科醫師提醒老年朋友們,注意防跌倒,容易滑倒地方尤其衛生間等安裝扶手;夜間起床先床上坐起一分鐘、床邊坐一分鐘、床旁站立一分鐘再行走,做到“三個一分鐘”,可有效減少跌倒風險。(通訊員:骨外二科/陸景華) |